2019年6至12月,“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活动:量子相干量化理论研讨会”系列报告在西安邮电大学召开。该研讨会由西安邮电大学科协组织承办,是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围绕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这一前沿科学问题,以“量子相干的量化、调控与应用”为主题,深入探讨基于资源理论的量子相干刻画、量子相干的物理阐释、量子相干的应用、量子相干的调控以及多体系统中的量子相干等问题。本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共安排了6场主题讲座,吸引了校内外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广泛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场学术交流活动
6月20日上午,研讨会首场讲座召开,主题为“贝尔非定域性与EPR导引的数学定义与等价刻画”,由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曹怀信教授主讲。曹怀信教授是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明德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教学团队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主要从事算子代数与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90多篇。曹怀信教授回顾了贝尔非局域性在量子信息学中的地位,指出两体系统中的贝尔非局域性是由局部量子测量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量子关联,并深入分析了量子态的贝尔非局域性和EPR导引的数学定义与等价刻画理论,以及贝尔非局域性和EPR导引的判据,指出所有贝尔局域态之集和所有EPR不可导引态之集都是紧凸性集。曹怀信教授的讲解严谨细致,使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对贝尔非定域性与EPR导引的前沿研究进展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本次活动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共约30人参加。
第二场学术交流活动
6月20日下午,研讨会第二场讲座召开,主题为“量子相干性的度量”,由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席政军教授主讲。席政军是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学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席政军教授从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出发,介绍了量子相干量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和作为量子相干度量应满足的基本条件,然后重点阐述了对数相干秩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基于对数相干秩的量子相干度量方案,并深入讨论了该度量方案的性质、潜在应用以及与其它量子相干度量的关系,最后还介绍了非渐近形式下量子相干度量方面的最新研究近展。席教授的讲解深入透彻,加深了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对量子相干量化理论研究进展的了解。本次活动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约30人参加。
第三场学术交流活动
10月28日下午,研讨会第三场讲座召开,主题为“EPR量子关联的相关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任昌亮副研究员主讲。任昌亮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关联理论、弱测量理论以及量子机器学习在量子关联中的应用。他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任昌亮副研究员结合自己近年来在量子关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量子纠缠、非定域性和量子导引的物理背景,然后从定域隐变态模型出发着重介绍了混合态中EPR量子关联的新奇性质,EPR量子关联的统一判定标准与定量映射关系以及量子机器学习在EPR量子关联判定中的应用,并就该领域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使大家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约30人参加。
第四场学术交流活动
10月28日晚,研讨会第四场讲座召开,主题为“Quantum channels based on quantum correlation and coherence”,由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郭志华副教授主讲。郭志华副教授入选2018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和2018年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算子理论与量子信息理论,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5篇。研讨会期间,郭志华副教授围绕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量子失谐类关联和量子相干度的资源量化理论,重点讲解了量子关联破坏、经典关联保持和强非经典关联保持的局域量子信道的代数结构问题,同时从量子测量角度深入阐述了从非相干态到量子关联态转变的量子信道的数学刻画理论和典型物理性质等问题。本次活动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共约30人参加。
第五场学术交流活动
11月20日下午,研讨会第五场讲座召开,主题为“非线性局域波前沿发展简介”,由西北大学杨战营教授主讲。杨战营教授是西北大学物理院副院长,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量子力学》课程负责人。他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和宇宙学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杨战营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指出孤子、怪波、呼吸子广泛存在于非线性光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等各种非线性物理系统,并从历史渊源、基本特征、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具体介绍了他们课题组近年来在从非线性方程的精确解出发寻找具体物理系统中的新奇局域波结构,利用相关分析手段具体表征出局域波的物理特性并探究各种激发元的产生机制,以及探究不同局域波之间相互作用特征和实现非线性波操控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杨战营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讲解透彻,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本次活动有西北大学和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约30人参加。
第六场学术交流活动
12月9日,研讨会第六场讲座召开,主题分别为“早期宇宙中的量子非定域性”和“基于飞秒光脉冲的量子技术新进展”,由西安交通大学冯俊副教授和蔡寅特聘研究员主讲。冯俊副教授曾在中科院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量子引力和量子信息,在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和Physics Letters B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蔡寅研究员是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非线性飞秒光学、量子光电子学和量子精密测量。冯俊副教授从相对论量子信息研究的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宇宙学中量子非定域性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借助局域开放系统中的CHSH不等式展示量子非定域性的产生源于早期宇宙初态的量子特性和CHSH不等式在对宇宙初态分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宇宙真空模式关联在典型量子信息处理任务中的应用,并就该领域下一步的发展谈了自己的见解。蔡寅研究员则回顾了多模量子纠缠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飞秒光学频率梳实现同步泵浦光学参量振荡过程下时域模式的量子态,以及借助基于该光学频率梳的量子源实现高达十二个模式的多种云态和一个多用户的量子秘密分享方案。他们在实验上实现了一种全新类型的全光学量子网络,从而为应用于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计量等领域的量子纠缠源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方案。蔡寅特聘研究员还介绍了一种可测量光学脉冲多个参数并可以超越测量量子极限的多模量子光谱仪。本次活动有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与研究生约30人参加。
开展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活动对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学术观点,激发创新思维,营造生动活泼的研讨氛围,提升科研水平有重要作用。今后,西安邮电大学将继续发挥科协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围绕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